本报记者杨霞瑜(右一)采访洪参议(中)与其妻子高素珍(左一)关于莲花褒歌传承的故事。
洪参议夫妻正在表演莲花褒歌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洪参议四处奔波采录整理的莲花褒歌歌词。
坚守
●出镜家庭:洪参议,60岁,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莲花褒歌”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;妻子高素珍,57岁,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莲花褒歌”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。
●家庭地址:同安区莲花镇小坪村
●新年愿望:希望莲花褒歌继续传承下去。
上周日,第十六届厦门市莲花褒歌决赛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唱响,一首首嘹亮婉转的山歌响彻山谷。作为福建省级非遗项目,莲花褒歌在当地流传已久,用闽南方言问答对唱,歌词多为即兴编创,讲究四句押韵,呈现了闽南人温馨质朴的乡音乡情。
本期家访,本报记者走进莲花褒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家中,听他们讲述莲花褒歌在传承中再次唱响的故事。
一人写词一人演唱
夫妻合作频频获奖
一走进洪参议家中二楼,记者就看到“莲花褒歌培训演示基地”“传习中心”等与莲花褒歌相关的牌匾。洪参议一边热情地介绍着,提供家里的场所作为传习培训的场地之一皆源于对莲花褒歌的热爱,一边邀请妻子高素珍现场清唱起了部分片段。
“手势动作自然,演唱也很形象生动……”洪参议不停地夸赞着妻子。值得一提的是,刚刚高素珍演唱的曲目还是今年元宵莲花褒歌决赛现场的“冠军曲目”,激烈的角逐下,高素珍和队友为同安莲花小坪代表队赢得了一等奖的荣誉。
不仅是今年,高素珍在往届的莲花褒歌比赛中也屡获奖项,家里存放的证书摞起来都快一米高了。说到获奖,高素珍说:“其实我之前都是负责褒歌比赛的后勤工作,是丈夫鼓励我勇敢走到台前。”
2007年,首届元宵莲花褒歌比赛在偏远的小坪山区唱响,作为褒歌的痴爱者,洪参议积极服务于赛事的筹办和组织工作。“参赛选手来自莲花山区及毗邻的安溪各村,当时上百号人的食宿安排可是个大问题。”洪参议说,妻子找来几位乡亲帮忙,主动揽起管吃管住等后勤保障的活儿。
在赛事后勤保障工作中,高素珍那高亢嘹亮的好嗓音被选手、评委等人发现并邀请其来年一定要参赛。洪参议深知出生于安溪茶乡的妻子,在山歌的浸润中成长,一定可以演绎好莲花褒歌。于是,他不断鼓励妻子参赛。果不其然,在第三届元宵莲花褒歌比赛现场,高素珍一鸣惊人,拔得头筹,后来更是多次领唱了由洪参议创作歌词的褒歌作品。
2009年前后,洪参议和高素珍夫妻俩先后被评定为莲花褒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。
走访上百名山民
采录整理数千首褒歌
谈起传承莲花褒歌,洪参议感慨万千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,他便投身于莲花褒歌的传承工作。从起初的搜集、保存,到后来的创作、培训等等,洪参议从未停下对传承褒歌的执着与坚守。
“我从小在莲花褒歌的歌声中长大,可以说与其血脉相连。”洪参议记得,当年茶农们忙于农事耕作之时,山头峡谷时不时地回荡着曲调优美、内容通俗易懂的山歌。这些用闽南方言演唱的、四句押韵的短句,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回忆中。
不过,洪参议高中毕业回到家乡时发现,曾经响彻山谷的歌声沉寂了。他久久不能平静,不忍代表着山民质朴而热烈情感的山歌销声匿迹,于是决定“挽救”褒歌。
洪参议开始挨家挨户搜集资料,将一首首山民们在劳动中即兴创作而唱的褒歌手写记录下来。从17岁到54岁,他走访了上百名山民,其中包括一些年近古稀的老人,最终采录整理了数千首褒歌。其间,还意外收获了近20本民间褒歌孤本,为莲花褒歌文本传承提供依据。
“发黄的民间孤本、采录的记事本、自己创作的小册子,这些放在书柜保存的可都是他的宝贝。”高素珍一边说着,一边从书柜取来由洪参议主编的《莲花褒歌》。洪参议接过书,快速翻到了情歌篇之《刀石无水干达磨》,他说,“像这首象征着山民张子龙及其妻子爱情的经典褒歌,如果没有被记录下来,那就可能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。”
为让更多人听懂褒歌
60岁开始学用电脑
已连续举办16届的莲花褒歌比赛不仅有来自德化、安溪的选手,也曾吸引了台湾、澎湖等地民众前来参赛,原生态的歌声持续响彻山谷。
“有一种实现梦想的感觉。”洪参议告诉记者,他20岁时立志将褒歌推广至全市,没想到除此之外,还有机会登上国家级舞台,入围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。高素珍笑着回应道:“可不是,你都要出第二本褒歌歌本了。”
原来,为了让更多人理解褒歌所表达的内容,60岁的洪参议开始学习使用电脑,希望再次通过文字,将褒歌的歌词大意、出处等出版成册,完成上万首莲花褒歌的鉴赏,其中不乏由他本人创作、高素珍领唱的经典作品。
正如洪参议所言,伴随着乡村振兴,莲花褒歌已从在山间劳作感叹生活不易,转为赞美生活、成为浸润人心的精神食粮,而他们夫妻俩也将继续并肩前行,在热爱和坚守中传承莲花褒歌。
(文/厦门日报记者 杨霞瑜 图/厦门日报记者 卢剑豪)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东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